辛亥革命百周年隨想——「孫中山、革命、我們!」


一句「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須努力」是我們認識孫中山先生最為深刻的遺言。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,各地無論是中國內地、香港以及台灣皆舉辦大型活動以作紀念,今天我們就聊談一下孫中山、革命和我們的關係吧!

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病與世長辭,我想他必是黯然不憤的,因為北伐未成,軍閥未除,共和政體推行遇到重重障礙,他也許在想:這就是推翻滿清的真正意義嗎?已經是救國了嗎?

歷史蓋棺定論,我們不可否認他在推翻滿清的角色和貢獻,雖然他是一介書生,但在一百年前,中國是陷於空前的內憂外患中,他為革命奔走大半個地球,擔起一個不可或缺的領袖角色,推翻中國二千多年的帝制,臨終時念茲在茲的是「和平奮鬥救中國」,這也是教我們肅然起敬,仰首是瞻。

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是來自香港,因他年少時入讀香港拔萃書室、皇仁書院、西醫學院(港大醫學院)。孫中山在逝世前兩年春天重臨香港,在母校陸佑堂演說,題為《革命思想的誕生》(“Why I Became a Revolutionist” – Extract from the Hong Kong Daily Press, Feb 20, 1923)。他言:

「由此想到中國之官、勢位越高,貪念越熾,所以北京各處,更有甚焉。吾曾與英國人之西人朋友閒談,僉云良好之政府,並非與生俱來,須人事造成之,數百年前,英國官僚多係腐敗,迨後人心一振,良好之政府遂得以產生。……迨畢業而後,在社會行走,遂毅然決然,脫離醫學,而轉以救國為前提。」

孫中山在香港學習和生活期間,就是目睹香港的進步和文明,孕育了他的思維,影響了他的下半生經歷。

〈孫中山與我們〉

同學們,歷史是由人寫成的,人在歷史中的價值是無可斗量的。孫中山年少時,他的志向是否可行?他是否會成功?他必然不會知道,甚至他不敢想是否一條不歸路。但他是有這股「勇氣」在建立一個「志向」、一個「夢」去行,去嘗試實踐,你們呢?或許不必像孫中山先生救國救民的宏大抱負,但能為自己、為社會作出一些貢獻嗎?

〈革命〉

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政權,推翻二千多年的帝制,是劃時代的新開始,中國人民就有真正的自由?能真正的解除痛苦嗎?孫中山在民國成立之後,面對國家內政的憂患,野心的政治家的虎視眈眈,他也感慨:

「失去了一滿洲之痛苦,轉生出無數強暴之專制,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。於是民愈不聊生矣。……與革命初衷大相違背……」

雖然二千年的「君主國」結束,「共和國」已經行之百年,「共產主義」行於大陸六十二年,然其「轉生無數之專制」、「其為毒之烈尤甚」,直至現在,孫中山之感慨實先知先覺。

〈革命與我們〉

孫中山搞革命是要推翻一家一姓的帝王專制,還政於人民,提倡民生主義,平均地權,節制資本,人民是可以有權發聲,建立一個公平、公義的社會。無錯,今天的祖國經濟起飛,西方列強再不敢欺侮我們,甚至向之投誠。然而,從政治的角度來看,政權是沒有開放,一黨還是專政,貧富懸殊日益嚴重,隱憂處處,我想胸懷愛國的胡溫一定不會視之不見!

同學們,你們是國家、社會的「將來」和「棟樑」,是生於90後、2000年後的一群,你們要積極的關心社會、關心國家,做人民發聲的一群,對合理、公義的事敢於伸張,這就是延續「革命精神」最寶貴的一課!
 

參考資料:(1)港台製作〈香港歷史系列——辛亥革命在香港〉

(2)劉家泉:《孫中山與香港》北京:中央文獻出版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