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誠信

 校方本學年以「誠信」作為強化價值教育的重點。

「誠」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,我們立身處世,當以誠信為本。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「誠者,真實無妄之謂。」肯定「誠」是一種真實不欺的美德。要求人們修德做事,必須效法天道,做到真實可信。說真話,做實事,反對欺詐、虛偽。

《說文解字》認為「人言為信」,程頤認為「以實之謂信。」可見,「信」不僅要求人們說話誠實可靠,切忌大話、空話、假話,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誠實可靠。而「信」的基本內涵也是信守諾言、言行一致、誠實不欺。

「誠」主要是從天道而言,「信」主要是從人道而言。故孟子曰:「誠者,天之道也;思誠者,人之道也。」「誠」本是自然固有之,效法天道、追求誠信,這是做人的道理、規律。二者在哲學上雖有區別,但從道德角度看,「誠」與「信」則是同義等值的概念,故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云:「誠,信也。」「信,誠也。」基本涵義都是誠實無欺,信守諾言,言行相符,表裡如一,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。

「誠信」的基本內涵是信守諾言、言行一致、誠實不欺。具「誠信」的人一旦向別人許下承諾,即使遇到困難或阻礙,仍會盡最大的努力將承諾實現,因此得到別人的尊敬和信賴。誠信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之一。無論在過去或是現在,對於建設人類社會文明都是極為重要的。

在學校讀書是人生重要的求知階段,在學習過程中,可能會犯上不少錯。明代理學家王陽明說過:「夫過者,自大賢所不免。」即使是聖賢,也不可能全無過失。不過,我們應持誠實態度對待過錯,知錯即改,不文過飾非,弄虛作假。只有不斷地改正錯誤,才能超越自己,從中吸取教訓和知識,走向成功之路。

在學業中犯錯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文過飾非,隱瞞錯誤的僥倖心理。實際上,只要是犯了錯誤(如說謊、考試作弊等),遲早會被人發現。在學校求知,是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。求學時應抱著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」的態度,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不可以不懂裝懂,欺世盜名。同時,學貴在勤,勤能補拙,成功非僥倖,只有誠實、刻苦、排除萬難的人才能成功的。

 

續談誠信

相信同學們皆明白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,但究竟怎樣才算是有誠信?誠信是否只是不說謊?讓我們探討誠信的五大準則,並看看中國古代名賢如何實踐誠信之道。

一、戒欺

「戒欺」,即不自欺亦不欺人。《禮記•大學》說:「所謂誠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」意謂真誠實意就是不自欺。宋代哲學家陸九淵也說:「慎獨即不自欺。」即使在閒居獨處時,自己的行為仍能謹慎不苟且,不會自欺。中國現代學者蔡元培先生說過:「誠字之意,就是不欺人,亦不可為人所欺。」可見,戒欺是誠信的重要準則之一。

二、有過則改

《左傳•宣公二年》曰:「人誰無過?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」孔子曰:「過而不改,是謂過矣。」韓愈曰:「告我以吾過者,吾之師也。」陸九淵曰:「聞過則喜,知過不諱(忌諱),改過不憚(畏懼)。」古人申居鄖曰:「小人全是飾非,君子惟能改過。」由此可見,中國古代哲賢認為如何對待過錯,是君子與小人的重要區別之一。

中國古代哲人強調知過即改,這是誠實的一種表現。《孟子•滕文公下》載有一則寓言:有一個人每天都偷鄰居家的雞,有人勸告他說:「這不是有道德者的行為。」那人回答說:「那麼,我打算減少一些,一個月只偷一隻雞,等到明年,然後停止偷雞。」這則寓言說明,如果已經知道這樣做是不道德的,就應立即改正,何必等到明年!所以,人一定要與過錯一刀兩斷,徹底改正。

三、重諾守信

《左傳•僖公十四年》曰:「棄信背鄰,患孰恤之。無信患作,失援必斃。」意思是說,若自己喪失信用,背棄鄰國,遇到禍患有誰會同情自己。失去了信用,一旦禍患發生,沒有人來支援自己,就必定會滅亡。由此可見,重諾守信是十分重要的。如果我們對別人許下諾言,就須認真對待,對自己的承諾負責,切勿掉以輕心,失信於人。在平日待人處事時,我們可先從守時開始做起,然後對家人、朋友信守承諾,以誠信待人。

四、誠信待人

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誠信是人的修身之本,也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功的保證。《河南程氏遺書》卷二十五云:「學者不可以不誠,不誠無以為善,不誠無以為君子。修學不以誠,則學雜;為事不以誠,則事敗;自謀不以誠,則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;與人不以誠,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。」說明「誠」對於「做人」、「做事」是何等的重要﹗

五、言行相符

中國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,《禮記•中庸》曰:「言顧行,行顧言。」切不可「自食其言」、「面諾背違」,所以朱熹認為「信是言行相顧之謂。」要求「口能言之,身能行之」,這才是「國寶」;如果「口言美,身行惡」,那是「國妖」,是君子所不取的。孔子說過:「始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觀其行。」意思是說,從前孔子對於人,只要聽了他講的話,就會相信他的行為;現在孔子對於人,當聽了他講的話後,還要觀察他的實際行為。在這裡,孔子肯定道德實踐是評價誠信品格的標準。

同學們,你擁有這些基準嗎?透過是次的分享,但願大家能夠以誠信作為日常生活的首要原則,逐步建立高尚的人格。
 

(資料來源:教育局價值觀探索網,《誠信之道》,中國文化研究院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