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型與偏見

在開始是次德育分享前,先與大家分享一則見聞,背景是一堂通識課,課題有關經濟全球化。在教授此課題時,不難發現部分同學對地理的常識認知程度不高,極端的情況,是少數同學竟以為非洲是一個國家,甚或以為埃塞俄比亞是非洲的首都。

同學的誤解令我想起大學時候一堂「社會心理學」的課堂:有關
「定型與偏見」( Stereotype and Prejudice ),正好能協助解釋此現象,也引申出我是次分享的主題。

「定型與偏見」是人類天性?

心理學家發現,原來人類有種傾向,在腦海裡把擁有相似特徵,例如外表、文化等的成員,組成一群。然後我們會把自己的特徵與這些群組作比較,尋找一些與自己相似特徵的群組,並嘗試融入其中。過程看似複雜,但實際上是每天司空見慣的情況,俗稱「埋堆」,最後造成「他」「我」之分。屬於「我組」稱為 in-group ;屬於「他組」稱為 out-group 。透過這個過程,我們可增強身分認同,並獲得歸屬及聯繫感,從而建構自尊。

古語有云:「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」,分黨分派看似是人的天性,本無不妥。但問題的核心在於人類亦傾向把負面的特質,包括性格、行為動機等,賦予 out-group 之中,形成心理學家所說,一個 out-group bias 的現象。簡單點演繹,就是你先對人作定型,後作偏見。

正如開首那個情況般,非洲對於同學而言,是個陌生的地方,無論從社會、經濟至文化,與我們身處的香港等發達地區均大相逕庭,所以非洲往往被我們看成一個 out-group ,甚至極端者,把所有非洲的國家都歸納成一個未發展國家。其實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定型和偏見;同學是否覺得黑皮膚的人的樣貌總是特別相似,比白人黃種人難以分辨?因為我們把黑人視為 out-group 了。在尖沙咀的重慶大廈的大門行過,當一個有色人種上前邀請你進入店舖享用咖哩,或問你有否興趣度身訂造西裝,大部分港人均會感到有點恐懼,甚至避之則吉,因為你覺得在有色人種總是感覺較污穢,重慶大廈內總是龍蛇混雜。以上感覺與經驗,也可歸因於你的 out-group bias 。直到你回到王少清課室,你又有否留意 out-group bias 的現象?你有否曾聯群結黨,去排擠一些同學,原因只是他有一些與主流不同的特徵?你有否曾利用同學的身型作戲稱?我曾甚至聽過更極端的情況,是因為少數同學較好學,上堂肯舉手回答老師問題,放學願到教員室澄清課堂不明白之處,所以視他為異類,叫他書獃子,甚或更難聽的說話,將其杯葛。

「定型與偏見」是否作了算?

或有同學對排擠、改花名等行為不以為然,認為並沒問題。在此,和大家分享另一研究結果,回應偏見所造成的影響。原來當一個警察見到黑人同一個白人做同一個有危險性的動作,例如從袋內取出一把刀,這位警察對黑人開槍的機會比對白人大。根據聯合國的報告,在美國,一個公認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度,當白人和黑人犯了相同的罪行,後者往往受到比前者重兩至三倍的懲罰。又例如在全球最大的 企業中 ,基本上是 沒有黑人 能當上 總裁 等要職 ,黑人 晉升成 高級職員 只 是鳳毛麟角。 當然,或許打從一開始, 黑人和白人之間 的 教育水 平等便 有明顯差異 。但背後原因亦與定型與偏見不無關係。因此,定型與偏見是否說了算?對受害人完全沒有後果?相信不言而喻。

希望是次分享能令同學對平時的言行舉止有所反思,當你對人有負面感覺的時候,是否源於自身的偏見,甚或無知。我們應利用客觀的角度重新認識對方的正反兩面,而不要被自身的偏見所蒙蔽!